利川融媒记者 蒋姮
“村里有亭子,有大片大片的柑橘树,还有游步道,这种幸福感,放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建南镇星红村民周德文谈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眼角眉梢都难掩笑意。
阳春三月,建南镇星红村柑橘园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一边为柑橘剪枝、施肥,一边为套种在柑橘树下的土豆翻耕除草。71岁的周德文望着现在的柑橘园很是感慨。
村民周德文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做到村民事村民定,建南镇星红村将“橘园凉亭”改建成“党群议事亭”,搭建起党群互动交流新平台。在这里,党员群众一起交流意见,村民事村民说了算,形成“大事共商,小事互助”氛围,架起了一座党群“连心桥”。
90年代末,“打工热”的兴起,星红村家家户户南下打工,村里撂荒现象特别严重,到处灌木丛生。2018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湖北省农科院马得富博士传来消息,武汉老板周冬霖想来建南发展柑橘产业。这一商机让滕卫东兴奋不已,一定要争取商家落户星红村。每天都陪着专家团队考察星红村。
“当时他们就对土壤、气候、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我们这里很适应种植柑橘。”建南镇星红村党支部书记滕卫东介绍说,经过转团队的商定,最终采用流转土地模式连片发展丑橘、春见、沃柑、大雅四个品种。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滕卫东一边陪着专家团队考察,一边跟村民开院子会、坝坝会,商讨种植柑橘。周德文是该村的村民代表,嘴上他虽然答应统一种植柑橘产业,但是心里却不是很看好这个产业。
“开始的时候我们这里是茅草、水青冈树,根本就没想到能发展起来。”周德文说,没有想到后面还真发展起来,并且他每天都在基地上班,每天能收入50块钱,一年也有一两万块钱。
星红村通过院子会、坝坝会将柑橘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也的到了实惠。去年,星红村便把原本在柑橘园中的休息亭改建成了“党群议事亭”,村里的大小事都可以通过“党群议事亭”这样的平台进行沟通解决。
议事亭
去年在“党群议事亭”开的第一次议事会,就通过了在柑橘树下套种土豆的建议并付诸实施。土豆刚种下去,村民又开始了下一步的打算。
“土豆已经种下去了,等土豆收了之后,大家觉得要在经济上发展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栽红薯,红薯卖得价钱高,收入多,地也没有荒废。”
“一分地就要挖十几背篓的红薯,一背篓的红薯要打10斤粉,红薯头子也有用,藤喂猪也肯吃,喂羊喂猪都好,没有浪费了。”
……
最终星红村通过了“凉亭议事”套种红薯的建议,并且还找到武汉一家批发签订了10万斤红薯粉条的协议。
眼下,橘园内完善了游步道、观景台、蓄水池、产业便道等基础设施,现在从橘园最高点,远远望去,贯穿基地的观光路蜿蜒曲折,一批接一批的游客来到橘园内的观景台踏春游玩,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将迎来第一个盛产期,预计总产量在20万斤以上,产值有望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收入在6万以上。
“原来我们这里的地都是荒废着,没有支柱产业,现在柑橘种出来了,老百姓房屋前后都是柑橘树,日子越过越好了。”说起产业带来的变化,村民余以珍满脸笑容。
村民余以珍
星红村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抓紧产业发展“牛鼻子”,着力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既推进产业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生态效益,做到了村民事村民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村民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凉亭议事、院子会、坝坝会,我们把问题和老百姓的诉求都解决了,村里的工作也推进了,老百姓的满意度非常高。”建南镇星红村党支部书滕卫东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