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地区土家族饮食传说
Dec 12, 2017 来源: 作者:陈亮
【字体: 打印本页

  

  利川市南湘西渝、东临荆楚、北依三峡,古为廪君地,周时属巴国,后历代归属不一,现为土家族重要聚居地,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越。

 

  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利川独特的饮食文化,在土家族地区极具代表性。

 

  利川自元代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到清改土归流时,先后设置了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等土司,土司制度在利川境内实行近500年历史。“不用说,实行了约500年的土司制度,对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很多民间传说多与土司有关。

 

  建南咸菜:相传建南在明朝土司时,覃土司的小女覃幺妹成为皇妃,很受皇帝宠幸,但入京城不到半年,却得了吃不下睡不着的怪病,皇帝看爱妃水土不服,便遣人送回,覃幺妹回到老家,吃了咸菜,胃口大开,结果不到半年,病已痊愈。故有“三天不吃咸菜,爬坡上坎无力”之说。

 

  瓦罐清江鲢:相传覃土司到民间走访,因为迷了路,就走到了清江边。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户人家,又饥又渴的覃土司和随从就跑到这个人家去找吃喝。这家人打渔为生,随时就是将鱼打来后,就用拌上作料,放到瓦罐里煨来吃。正好覃土司来这天,还有几条清江鲢鱼,这家人又不知道覃土司的身份,家里也实在拿不出好的东西,便随便的拌上作料给覃土司一行煨了一罐。饥渴交加的覃土司也顾不得那许多,狼吞虎咽的吃将起来,没有想到一入口,鲜美滑嫩,清新爽口,真是人间极品。回到城后,覃土司一直怀念这瓦罐清江鲢鱼,于是专门派到这户人家去学习这道菜的做法,后来成为土司宴会的一道佳肴。

 

  “土家族先民经过了 ‘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多神崇拜的漫长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原始宗教极为普遍。土家族从原始宗教信仰逐步演变为多神崇拜,其中包括鬼魂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在饮食文化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菜肴的来历都与这种原始崇拜有关,在给菜肴披上了神迷的色彩同时,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忠路阳鱼:传说天上瑶池,有一对银白色鱼儿,成天呆在池中,感觉甚是厌烦。每每看见人间河流一片波光粼粼,流水潺潺的景象,心生艳羡,总希望能有机会下去玩耍一番。

 

  一天,王母娘娘召开蟠桃大会,掌管瑶池的天神也被邀参加。男银白色鱼儿一看“机会来了”,等天神一走,就叫上女同伴偷偷溜下凡间。它俩正游玩得高兴,突然被一金丝鱼网套住。原来是掌管瑶池的天神回来,发现这对银白色鱼儿不见,忙报告了给王母娘娘。王母听后,大怒,随即命令其迅速下界捉拿。

 

  银白色鱼儿被带回天庭后,王母娘娘说:“尔等一对贱鱼,平时在瑶池不愁吃喝,还有专人伺候尔等,竟敢私下凡间。”说后就吩咐“来人,给我刺破双眼,贬下凡间,让他们永远留居在阴河暗湖,不得光明,并饱受人间煎煮之苦”。

 

  就这样,银白色鱼儿被贬下了人间,并一代代繁衍下来,只是两只眼睛被王母刺破后,再也看不到人间的美色了,常龟缩在阴河了渡时光。

 

  神豆腐:有一个出名的孝子,人们叫他陈毛子,在他很年幼的时候,其父就匆匆去世,丢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陈毛子母亲白天在坡上操劳,等到晚上回到家中又在桐油灯下纺织起了棉布,以此拿到集镇去换取油盐回来,要不容易把陈毛子拉扯大,多年的劳累,不仅让陈毛子母亲双目失明,还一病不起。

 

  着急的陈毛子只能拼命的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场上去卖,但还是不够治疗母亲的病,眼看母亲危在旦夕,陈毛子越来越焦急。有一天太累了,就歪到在树下睡着了。梦里,他看见一白衣妇女,面孔甚是吉祥的样子,飘一样的来到他的身旁,对陈毛子说:“我见你平时对母亲孝顺,你母亲有难,特意来指点于你”。 说完递过一片树叶后说:“你照着此叶寻找些来,回家取你屋后的井水掺上一起把它揉碎,然后撒上些草木灰,搅拌均匀滤去杂质,等沉淀后,放些椒盐,酸水,每天送你母亲吃下,自然会好。”话刚说完,还没等陈毛子叩谢,人就不见了。

 

  从睡梦中醒来,回想起梦中的事情,陈毛子低头一看,手里还捏着一片阔椭圆形的树叶,“这不是我们这里的臭黄荆么?”陈毛子认得。陈毛子有些相信了,报着试一试的心思,摘了些后,捆好柴挑着回家。

 

  陈毛子回到家后,放下柴后,就按照梦中的指点如此这般的做了起来,只见盆里尽是些墨绿的象豆腐一样的东西。他不敢直接给母亲食用,自己先尝了些,过了好久,感觉没有什么了,才开始喂给母亲食用。就这样,没多久的日子,母亲的病居然一天天逐渐好转,到最后,已经完全恢复过来,并且眼睛也有点看得清了。

 

  因为这是神仙托梦而得来的药方,做出来的东西形状恰象豆腐,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些特征取了个名字,叫“神豆腐”,有的人说那白衣神仙就是观音菩萨,也把它叫作“观音豆腐”。 

 

  土家族地区主要以卡斯特地貌为主,尤其是利川,山大多石,陡峭异常,所以地少薄收,人们只能靠上山狩猎、下河捕鱼来补充食物,维持生计。女人们更是勤俭持家,忙时上坡干活,闲时在家做些副食品赶集销售,找些零钱补贴家用。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流传下来了许多关于饮食方面的传说,不仅体现了土家族男女的聪明才智,也为很多菜肴的由来提供了民间依据,成为了土家饮食的交流发展提供了平台。

 

  蒸蹄膀:在很早以前,一个木匠和一个石匠,不仅是隔壁邻居,还是亲家关系。平日里,只要一见面,总是各不相让,常为一件小事情争论得个面红耳赤,如果不是儿子媳妇拉着,还要大打出手的样子,最后落得个不欢而散。

 

  于是,小两口就想了个办法,希望能够让两个老人和好,不再争吵。媳妇就去了隔壁,对自己母亲说了心中希望父亲和公公能和睦相处的想法,嘱咐母亲这一个月内家里不要弄肉吃,自己有办法化解他们的矛盾。母亲听了女儿的话,很是赞成。

 

  这天,岳父又来到隔壁女婿家,酒席间,儿媳妇对两个父亲说:“今天我做了一道好菜,叫蒸蹄膀,味道很好,只是有个规矩,只要你二老说个赞赏对方的四言八句,就能吃到,说不好,我就端走”。两亲家翁不知道是没肉卖,还是家里的人忘记了做,总之两人是好久没尝到肉了,一听有肉,眼睛里放出了光芒。可听了要说赞赏的话,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但为了能够吃到肉,就勉强同意。

 

  最先是木匠公公说:“对面亲家,凿个石马,拿起锤子,叮叮嚓嚓。錾子一滑,手中开花,身子一歪,四仰八叉”。说完,得意的朝对面挤挤眼“我说好了,我吃肉”。可身边的儿媳妇一听,不对,这分明是在挖苦自己父亲,连忙说“这不行,你老说的哪里有一点赞赏的意思,不能算数。木匠公公心里也明白,只得作罢。

 

  石匠早就听懂亲家的意思,暗想“你说我手被打破,我就还你个脚上有洞。”就说该我了:“眼前亲翁,象个木弓,一步三晃,来到堂中,提个斧子,做个木桶,手头一松,脚下喊痛。”说完,得意的笑笑“该我吃肉”。可是女婿一听,这不明摆着是说父亲不小心做活路弄伤了脚,也开始反对“这也不算数,看来你们这样,就不要吃了。”就朝自己的媳妇丢了个眼色说:“你还是把猪蹄膀还是端回去,看来二老其实是不想吃。”

 

  两位亲家一听,受不住了,忙喊:“不要端回去,我们说得好。”

 

  还是木匠公公先说:“对面亲家,凿个石马,拿起锤子,叮叮嚓嚓,锤子一丢,毛色润滑,錾子一插,骑马回家。”说完,就望着儿子和媳妇“这下总可以了吧?”,只听儿子说:“可是可以,还得等岳父说了才算”。

 

  石匠一听,亲家是说自己手艺好,我可不能再小气,就说:“眼前亲翁,南极仙公,一步三晃,来到堂中,提个斧子,来回翻动,弄好一看,碧玉金桶。”说完,有些歉意的望着亲家:“平时里,是我小气了,亲家还是不要见怪,看两个晚辈用心良苦,我们做父母的就不要为难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我给你陪不是了”。而对面的木匠亲家也坐不住了,连忙说:“是我不好,得罪亲家了,我给你赔罪”。

 

  就这样,一通四言八句下来,两亲家冰释前嫌,和好亲善,酒席间,二人是推杯换盏,一醉方休。后来这件事情成为了民间一段佳话,在土家地区广为传颂,就开始有了蹄膀表席的风俗。

 

  大头菜:话说谭氏太祖母佘婆婆落难,得一巨鹰相救,并因其受孕,生下了一个胖胖的儿子,取名谭天飞,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苦苦渡日。

 

  佘婆婆人很能干,能勤俭持家 ,每天是早起晚归,为抚育儿子不辞辛劳。虽然如此,一年中,总还是为生活苦苦犯愁,更是在寒冻之际,最添焦愁,每每此时节,家中早就没什么蔬菜瓜果可食了。

 

  可是谁都知道,有些菜是放不了多久就开始腐烂,佘婆婆默思苦想,终于想了个好的办法。就在这年,她种了很多的蔬菜,特别是大头菜,其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冬天能够有菜可吃。

 

  等蔬菜出来后,佘婆婆就拣较硬实的大头菜,把它切成带条的一个个后,用篾条穿上,将其风干后,撒上食盐和辣椒,放到坛子内收藏。等到冬天来了,就取出来吃,味道好及了。就这样,大头萝卜就逐渐的传承了下来,成了土家具有特色的坛菜系列之一。

上一篇: 川盐古道南坪至德胜段田野调查
下一篇: 土家人“过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