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活动主题为“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营造非遗保护浓厚社会氛围,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
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线上和线下
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重点宣传和展示近年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的优秀实践案例和重要成果,
向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献礼。
利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土家儿女
在清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市非遗传承馆一手抓保护传承,
一手抓创新转化,非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保护传承方面:截止2021年,全市公布非遗项目82项,
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项、州级24项、市级49项,
创新转化方面:先后创编了一批特色鲜明、
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舞台文艺精品。
在各级文艺赛事活动中频频夺奖,深受观众喜爱。
利川民间,长期流传着手工打铁技艺。铁匠们利用祖传或师传的技艺,生产出刀具、锄头、铁铲等大量实用工具。
打铁,是一项力气活,将一块坚硬的铁块变方、变圆、变尖、变钝,形成一口铁锅、一柄菜刀、一把锄头...这些看似简单、质朴、粗犷的器具却蕴含着我们民族的造物智慧和审美艺术,充满农耕文明气息的打铁技艺似乎正在工业变化发展的今天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
铁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唐云国,从十五岁开始学打铁,一生与铁为伴,至今已经打了四十余年,并将此技艺传授给二十多名徒弟。四十多年来,他铸造的不仅仅是铁器,更多的是日益精湛的技艺和那份难舍难分的情怀,成千上万件铁器,每一件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每一锤都见证了岁月沧桑。
铁器制作工序繁琐一般是利用废旧钢材,通过冶炼、淬火、安钢、溅火(冷却),再经过不断地锤打,再按需要打制成各种用具。铁器的打制必须靠艺人长期的亲身实践,对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不同器具的制作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民间资深铁匠都掌握着一套传统的铁器制作技艺,是急需保护、传承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利川铁器制作技艺被公布为恩施州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